內雙溪自然中心 行事曆

環教課程預約專線:02-2368-0603 #22 環境友善種子 謝小姐
服務時間:週一~週五09:00-17:00(中午12:00-13:30是休息時間喔!)
園區開放管理資訊:02-2759-3001#3312 廖小姐
志工導覽預約專線:02-2759-3001#3312 廖小姐

【自然筆記】內雙溪石頭厝的身世之謎


  說到「地質」,大家是否第一時間覺得生硬與充滿距離感?如果說地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也默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樣貌,是不是覺得遙遠又難以感受呢?這裡,內雙溪小編要來說一個「石頭屋」的故事。

  常常來到內雙溪的朋友都有個疑惑:好端端的山上怎麼有一棟石頭屋在這裡?位在登山步道口前面,遠看以為是廁所,走近了又發現不是,到底怎麼一回事?

  原來,這棟房子是早期開墾居民所住的家屋。說起它的故事,也是曲折又驚奇:石頭厝的起源,是在民國 47 年時,由市民邱紹華向士林鎮公所承租土地,在山上種植油桐。油桐的樹木可以作為抽屜板的木材、種子可以提煉桐油,因此成為日治時期以來重要的經濟作物。(關於油桐的故事,可以看另一篇筆記:「油桐的前世今生」)但桐油市場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趨沒落,加上民國 60 年時,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,國際情勢緊張,邱姓家族於是舉家移民巴西,就將留下來的老家屋捐給臺北市政府了。(邱紹華的兒子 邱成炎,後來在巴西當上了商會的總會長呢!也是他主動聯絡臺北市政府,才讓這段往事重現的喔~)

石頭厝原來是一間早期開墾居民所住的家屋。

  而這老屋為何是用石材砌成呢?其實是當年內雙溪地區交通不便,運輸困難,因此邱紹華的父親邱安祥決定就地取材,使用當地的砂岩,請石匠鑿下山中的大石頭,耗時兩年終於建成。

  邱老先生此舉可不是他在靈光一閃之下,就這麼決定的:其實,北台灣的砂岩,早在清朝時期就成為民宅重要的建材來源,因為在北投唭哩岸一帶大量開採,因此被稱為「唭哩岸岩」。據打石師傅說,這種石材冬暖夏涼、耐用防火,在清末還拿來作為臺北城牆的材料。 

現在位於金山南路二段44巷,中華電信大樓的一部分,
這段百來公尺的圍牆,就是日治時期「台北刑務所」的舊牆,
也是從清末的台北府城城牆上拆除下來的磚石所建成。

(圖片:陳政典/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)

  日治時期除了將拆除城牆後的石磚拿去興建臺北刑務所、士林紙廠圍牆等公共建築以外,也持續開採唭哩岸岩,用於下水道、鐵道橋樑、碼頭等建築工事。在民國後,士林石牌地區的採石場曾達十多家,民國40年時還組成了「陽明山區石作業職業工會」呢!後來,由於水土保持的考量,在民國60年代宣布全面禁採,曾經盛極一時的採石業,也在此時走入尾聲。

  這麼厲害的唭哩岸岩,到底是怎麼來的呢?原來,這是古老大海送給臺北的寶藏!早在3000萬年前,華南古陸塊上的河流不斷沖刷,將大量的泥沙帶到海中,砂層越積越厚、越壓越密,最後礦物質將砂粒間的孔隙填滿,使砂粒一顆顆膠結在一起,形成堅硬的砂岩。到了200萬年前,經過造山運動的推擠,將這原本位於海底、臺北最古老的沉積岩層推出了海面之上,形成一片麓山帶,也就是最早的臺北。
200 萬年前,台北是一片山,而林口是古淡水河的出海口,
來自台北「山上」(現在的盆地)的土石被河水沖刷而下,
堆出一片沖積扇,就是現在的林口。

(圖片:臺灣博物季刊,第61期,民88年3月)

  所以,下次經過石頭厝時,不妨來摸摸粗糙的石磚表面,感受一下古老砂岩的手感。別再把它誤認成廁所啦!這可是現在已經全面禁採、有錢也買不到的唭哩岸岩喔~(如果你真的很想摸摸看,除了內雙溪的石頭厝之外,其實台大校園大門、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,也都是使用唭哩岸岩建成的喔!)

台大的校門,也是使用相同的石材所建喔!

  石頭厝的故事說到這裡,你以為結束了嗎?別急,地質與生活的關連可超乎你我的想像呢!在邱姓商人舉家移民之後,老家屋年久失修。臺北市政府要修繕時發現,原來這棟屋子竟剛好位於「崁腳斷層」經過處,岩盤破碎加上地下水位高,房屋會歪斜滲水。因此,重新整建為「地質教室」,規劃作為介紹臺北市斷層與地質地形的場所。 

石頭厝的位置,恰好位於崁腳斷層上!
你也想知道自己的家是不是在斷層上嗎?

(圖片:〈地質〉;33 卷 1 期,P.66-73)

  石頭厝的地質故事是不是一波三折,十分精彩呢?其實,看似生硬遙遠的地質,一直都默默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當中的產業與文化:在雙溪南側的沈積岩們,變成了臺北的城牆與建材、南港的煤礦、北投的高嶺土(瓷土);而雙溪北側的火山作用,吸引了清朝的郁永河不遠千里來找尋硫磺,還因此幫這從南到北的漫長旅途寫下了【裨海記遊】一書,成為台灣早期重要的風土記錄。而這本重要的紀錄當中,還提到當時的臺北是這樣的:「由淡水港入,前望兩山夾門(今關渡),水道甚隘,入門,水忽廣,漶為大湖,渺無涯矣。」……唉呀,原來康熙那時候的臺北,竟然是座大湖!
「康熙台北湖」的電腦模擬圖,郁永河看到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。

(圖片: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月曆-2011裨海紀遊 衛星篇

  臺北怎麼從一片丘陵,變成一座湖,最後變成現在的樣子?究竟,臺北還藏了多少地質故事,這些故事又如何默默地影響了你我現今的生活呢?內雙溪自然中心將在 9/3、9/25 舉辦「臺北盆地的前世今生:地質地景之旅」主題活動,歡迎小學五年級以上的親子大眾一同來報名,在專業講師的帶領下,實地走訪大崙頭山,閱讀臺北地質地景,探尋那些埋藏得很深、卻又離我們很近的故事!

課程將於本週開放報名,千萬別錯過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