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雙溪自然中心 行事曆

環教課程預約專線:02-2368-0603 #22 環境友善種子 謝小姐
服務時間:週一~週五09:00-17:00(中午12:00-13:30是休息時間喔!)
園區開放管理資訊:02-2759-3001#3312 廖小姐
志工導覽預約專線:02-2759-3001#3312 廖小姐

【活動花絮】手心裡的森林:尋找竹跡

在郭老師的帶領下,我們一起走進竹林,
認識、親近、了解、利用。順應著自然的節奏。
       蘇軾曾云:「食者竹筍、庇者竹瓦、載者竹筏、爨者竹薪、衣者竹皮、言者竹紙、履者竹鞋,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。」人們的生活曾與竹子密不可分,不過,隨著時代演進,更多材料的出現,讓竹產業漸漸凋零,傳統工法也慢慢失傳。這些過去的常民智慧,就這樣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,十分可惜。
       本次內雙溪邀請到雙溪上游的在地農友:郭登源老師,來分享數十年累積的田間智慧,讓我們一起走進涼風颯爽的竹林裡,傾聽自然的呼吸吧!


       在園區步道旁,一整片青翠蓊鬱的綠竹林,一陣微風拂過,發出颯颯聲響,頗有禪意。一想到綠竹,有些夥伴詼諧又興奮地說:「哇~是綠竹耶!今天是要上山採竹筍嗎?」在炎炎夏日,一道涼拌綠竹筍,實在是一大享受啊!不過園區的綠竹林,已久不做採伐收成的管理,長出的竹筍口感不如市面上的鮮甜可口。從這個話題中,學員也才瞭解,為了保持竹林的健康,須適時進行疏伐,才能控制竹林密度,使新生竹子有生長空間,維持延綿不絕的竹林生態系統。 此外,郭老師說在挑選竹子進行疏伐時,應保留竹齡三年以下新生竹,使其繼續生長;長到第四年的竹子已足夠堅韌成熟,可砍下作為各種利用。而竹齡超過七年就必須砍伐,避免因地下莖老化影響水源涵養能力。這即是所謂 竹林經營俗諺中,所謂「留三去四不留七 」之說喔!

不知道該如何辨識竹齡嗎?郭老師提供一個簡單的小秘訣:
盡量挑選黃褐色的竹子,年齡較老;保留年輕的嫩綠竹子讓他繼續生長喔!

        沿著環山步道繼續往上走,來到了一片翠綠的桂竹林區。桂竹是台灣特有種,也是台灣生長速度最快的竹類,一天能長高 20 多公分呢!而桂竹也具有極佳的韌性,是竹編材料的優良選擇,古時候經常以桂竹做成斗笠、籬笆、掃帚等民生用品,用處非常多元,是相當重要的經濟性植物喔!

在夥伴的分工之下,很快就蒐集到滿滿建材囉!

砍完的竹子該怎麼搬運呢?夥伴們運用老師所傳授的老方法:
在步道旁尋找藤類、月桃等富含纖維質的植物,
用石頭將纖維敲扁之後,就可以當作堅固的繩索使用了!
        經過大家一番努力,所需要的材料終於蒐集齊全,準備開始動工囉~不過這麼多的建材,該如何分配運用在我們的可食地景工作上呢?首先,較粗壯堅硬的綠竹可以用於建造戶外落葉堆肥區,順應自然界中的能量循環,同時為可食地景持續產出未來的沃土。而比較細小的桂竹則可以做成苗圃旁的低矮圍籬,不但美觀,也可避免小朋友在觀察時直接靠近而破壞苗圃培土。


以層層堆疊的粗厚綠竹作為圍柵、再利用桂竹皮的韌性捆綁固定
──不用一根鐵釘、接合劑,就可以製作出穩固的落葉堆肥區。
據郭老師說,以往連房子都是用相同、只是更嚴謹的工法製作出來的喔!

夥伴們發揮創意與美感,為苗圃創造出美觀又實用的圍柵。
最重要的是:這些圍柵來自場域中年老、被自然淘汰的竹材;
經過工作夥伴的慧心巧手轉化後,再生為新地景的重要組成;
而在未來,這些材料也終將重新回到土壤,成為森林大地的養分。

        在兩天的課程中,有來自國際的自然系統設計,也有世居在地的傳統常民智慧;有腳踏實地的動手操作,也充滿各種經驗交流與歡笑。從打造可食地景,到認識竹林管理和竹材實做應用,其實已經利用現地資源,進行了一次「從搖籃到搖籃(Cradle to Cradle)」永續設計理念的在地實踐。秉持向大自然學習的精神:自然界當中沒有「廢棄物」的概念,所有物質都是養分、都可以經由設計管理,循環利用。在課後的分享中,夥伴們對於友善種植、永續自然的理念與體會,感覺又更深了一層呢!

種植不單一、形狀不規則、模樣也不整齊的可食地景苗圃,
是我們仿效大自然的有機與多元,尋找人為利用與自然循環之間的平衡。
        內雙溪自然中心,秉持「森林綠生活」的特色主軸,從各式容易親近的課程開始,與參與夥伴一起探索自然、實際行動、進行回饋與反思。想知道更多關於內雙溪的課程嗎?內雙溪還關心哪些重要的環境課題?請隨時關注部落格最新資訊,或者加入訂閱「內雙溪快訊」,就可以掌握我們第一手的消息囉!


※ 「〈手心裡的森林〉可食地景工作假期花絮」上、下篇,由內雙溪協力小組成員:蕭維庭撰寫、內雙溪小編群編輯完成。(點我看上集